我院承办“中日韩民俗博物馆的现状与未来”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开幕

发布者:魏晓凡发布时间:2019-05-13浏览次数:994

 从日渐失落的民俗器物中找寻文化遗产的踪迹

——“中日韩民俗博物馆的现状与未来”学术研讨会暨《馆藏民俗器物的分类与整理》结项报告会在京开幕

  

    5月11日,“中日韩民俗博物馆的现状与未来”学术研讨会暨《馆藏民俗器物的分类与整理》结项报告会在崔永元口述历史博物馆开幕,我院党委书记彭文祥、山东乡忆民俗文化博物馆馆长韩光友、我院文化遗产与传播研究中心王杰文教授致辞,项目组进行分类与整理结项汇报,来自中日韩三国近30位民俗专家学者参会。

  

    中日韩专家参与 探讨民俗博物馆的传统与未来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俗学委员会、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协会民俗学委员会、山东乡忆民俗文化博物馆主办,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文化遗产与传播研究中心承办。来自日本爱知大学、日本福冈大学、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东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江西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国国家文物局、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艺术报、中国民协等单位的30位民俗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
    “以物为主”还是“以人为主”,注重物质文化还是注重非物质文化,近年来,民间民俗博物馆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变,日常民俗器物如何在博物馆中陈列,如何对民俗器物进行抢救性研究,如何通过更加人性化、趣味化的展示方法以及多样化的研究方式,激活社会变革过程中保留下来的民俗器物与文化遗产。日本爱知大学教授周星、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邢莉、山东省文物局副局长张从军围绕各国民俗器物分类与整理以及民俗博物馆的现状与未来做出主题演讲,从深层次探讨延伸民俗器物的民俗文化遗产意义与经验。
    另外,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首席顾问宋兆麟、日本福冈大学教授田村和彦、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研究员金镐杰、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教授郑然鹤等学者围绕着民俗器物与民俗博物馆这一议题进行热烈讨论。

  

    潜心四十年收藏 留住民俗文化的记忆与乡愁
    在此之前,5月10日,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文化遗产与传播中心特邀中日韩专家调研团赴山东平阴乡忆民俗文化博物馆参观考察。韩光友馆长为大家介绍并演示了他潜心四十年所收藏的近十万件民间器物,包括剃头、打铁、金匠、银匠、铜匠、篾匠等,涵盖五行八作、服饰礼器、生产生活、宗教绘画及新民俗器物等五大类别近十万余件藏品,让大家近距离亲身感受多种失传技艺的遥远魅力。
    据了解,《馆藏民俗器物的分类与整理》课题由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文化遗产与传播研究中心发起,历时两年,先后有博士生导师、教授、博士、硕士共50多位师生参与其中,通过田野调查、分类整理、拍摄撰写及专业研究等阶段,最终撰写《五行八作》《生产生活》《服饰礼器》《新民俗器物》以及《水陆画》五本丛书,逾百万字,旨在通过这种方式留下中国传统日常生活的记忆与文化。
    中央民族大学邢莉教授在发言中提到,此次整理的馆藏器物极具丰富性与整体性,其中蕴藏着农耕文化的缩影,也潜藏着中国老百姓世世代代的文化记忆与情感体系。一把镰刀,一把犁头,每一件民俗器物都与衣食住行、生产劳作、物候节气、言语故事等有着密切联系,对于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有着重要意义。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崔永元教授也指出,中国的乡村正在日渐消失,传统的礼法制度正在消逝,我们的民俗器物,留下一点就留下一点希望,我们相信在文化遗产保护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王杰文教授致辞

  

    促进多方交流研讨 努力挖掘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中心负责人王杰文最后指出,民俗器物的搜集、整理、展出、研究工作是当前中国民间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历史的绵延与流传除了文字记载外,民俗器物更鲜活生动地承载了人类的文明。悠久的中华大地上的民俗器物更是种类繁杂、品相复杂。然而,相对于民俗器物在数量上的丰富性与在文化史上的重要性而言,围绕着中国民俗器物的相关工作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此次研讨会既是一次课题的结项总结,也是我们进行民俗博物馆研究及民俗文化遗产保护漫长历程的开始。
    未来,文化遗产与传播研究中心将继续努力做好民间器物整理保护以及民俗博物馆研究展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加强与政府部门、地方社区及国内外同行的合作,推动民间博物馆参与生活世界的相互结合与渗透,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实践、记忆、展演的功能,找寻潜藏在日常生活中的乡愁记忆,努力挖掘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研讨会现场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