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光明网:2020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年会成功举办

发布者:魏晓凡发布时间:2020-10-26浏览次数:565

【原题】探寻艺术学理论的新发展——2020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年会在京召开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讯 (记者 张义文)10月24日,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2020年年会暨“媒介视域下的艺术变迁”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逾三百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以“媒介视域下的艺术变迁”为主议题,分列“媒介变革与艺术历史的演进”“媒介变革对艺术观念的影响”“媒介变革与艺术创作和批评”“媒介变革与艺术传播和消费”四组分议题,关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沉浸体验设备等新技术,聚焦自媒体、全媒体、融媒体等现象,全面深入地分析了跨媒介艺术史的建构、艺术观念的转变、艺术创作、受众和艺术批评的动态关系、艺术传播和艺术消费的转型升级等艺术学理论的议题。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廖祥忠表示,大会主题聚焦媒介与艺术如何更好地互动,从而影响人们的思想和精神,为凝聚国家力量、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廖祥忠指出,”在当前时代语境中,重新审视媒介变革与艺术的关系,是对当下社会发展和艺术境况的精准回应与判断。”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杂志主编徐粤春表示,“艺术学理论年会取得的成果,不仅是学术观点的自我延伸和发展,也是在艺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回应、提炼和归纳,在艺术学理论体系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自2011年艺术学上升为学科门类,历经十年发展,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元的面貌。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主席、艺术研究院院长仲呈祥指出,“艺术学上升为学科门类,是从文化自信走向艺术自信,是中国高等教育史、艺术发展史的重要一步。从媒介视域来研究新时代艺术发生的变化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带来的影响是艺术学理论义不容辞的责任。”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王一川提出,艺术偏网时代出现了网络型艺术、倚网型艺术和疏网型艺术等三种艺术形态,艺术定义的路径趋于复杂多样,对艺术概念乃至整个艺术理论和批评的认识也要随之作相应的变通。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胡智锋认为,传媒艺术学的提出与建构,顺应了全球视野中传媒艺术研究的潮流和趋势,迎合了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主体的传承性需求,丰富和开拓了本领域的学术研究并积极推动了行业的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指出,后疫情时代促发了艺术媒介的变迁与艺术批评体系的诸多变化。艺术批评应在遵循基本创作规律的基础上积极介入新媒介传播和艺术生产环境,理智地启发艺术创作与欣赏。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认为,艺术的变化是伴随社会的变化而进行的,它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介质上,并需要通过传播而完成鼓舞、感染、教育大众的功能。


  本次会议由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主办,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承办,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杭州师范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音乐学院、《艺术百家》杂志社、中国传媒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中国传媒大学科学研究处协办。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文艺评论网、《民族艺术》杂志、《艺术评论》杂志、《艺术传播研究》杂志、《艺术学研究》杂志、《电影评介》杂志等提供学术支持。

(责编:崔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