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日常生活研究”读书会举行第四次研讨会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10-23浏览次数:754

我院“日常生活研究”系列读书会举行第四次研讨会

发布时间:13/12/24 19:12:54


  12月20日晚,我院“日常生活研究”读书会在学院会议室举行了第四次集体学习和讨论。讨论会由徐辉老师主持,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苏丹同学主讲,魏晓凡老师参加点评。本次讨论会主要是围绕弗洛伊德著作中的《超越快乐原则》一书进行文本分析和深入讨论。
        苏丹同学首先作了以“从苦与乐到死与生——超越快乐原则及其日常”为主题的发言,并结合弗洛伊德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对全书的主要框架和思想做了细致的梳理和介绍,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疑问。在随后的讨论中大家踊跃发言,从各自的角度谈了对弗洛伊德理论的理解和看法,徐辉老师和魏晓凡老师还以生活中的种种具体实例对书中的理论进行了阐发。通过三个小时的学习和讨论,大家对全书的思想及其在日常生活研究中的意义和局限性都有了更深的了解,并在讨论中逐渐厘清了一些问题。
        人们原先认为,决定人的行为的主要动力是快乐原则,也就是寻求快乐和满足。因为这是由人的本能决定的。但是从身处于外部世界众多困难之中的有机体的自我保存角度来看,这种快乐原则从一开始就是十分危险的原则。在自我的自我保护本能影响下,现实原则取代了快乐原则。现实原则不放弃最终获得快乐的打算,但要求并坚持使满足延迟实现,在通往快乐的漫长而迂回的道路上暂时忍受“痛苦”。但是,快乐原则作为性本能的活动方式,长久而固执地存在着,而这些性本能又是极难“驯化”的,结果快乐原则经常挫败现实原则从而给有机体造成损害。可是,弗洛伊德经过研究移情现象发现,除了快乐原则,还有一条更基本、更符合人的本能的原则,它的作用超出了快乐原则。这就是强迫重复原则。它要求重复以前的状态,要求回复到过去。这也正是由本能决定的。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所表现出来的倾向并不是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是积极的、发展的、促进变化的。 相反,本能是生物惰性的表现。它要求回复到事物的初始状态,因而是保守的。像人这样的有机体,最初始是无机状态,所以这种本能实际上就可称之为死的本能。
        除了死的本能之外,人身上还有另一种作用完全相反的本能,它要抗拒死亡,要使生命得到保存和更新,我们可称它为生的本能。弗洛伊德认为,真正的生的本能就是性本能。因为它导致繁殖,导致新生命的诞生,并使人类的生命运动历程总是带着动荡不定的节奏。“生本能”包括人的自卫本能和性本能。“死本能”指的是每个人都有一种趋向毁灭和侵略的冲动。这种矛盾从生命一产生就存在了,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对立统一。
        徐辉老师最后对本次集体学习与讨论的逻辑进行了总结,他首先强调了本我、自我、超我三个概念的区别,然后指出在自我和本我之间本能的领域中,本我执行着快乐原则,现实原则限制着本我,自我执行的是现实原则。弗洛伊德发现,人们的潜意识里的本能反映出来的不是快乐原则,而是强迫性重复原则。快乐原则的理论不能满足现实要求,由此提出了强迫重复原则,重复痛苦是为了追求快乐,也就是说,在快乐原则之下还有一个更原始、更根本、更本能的原则——超越快乐原则。通过强迫重复原则中,看到了生本能和死本能,两者又是同时存在,一体两面的,发现这两种本能却是最根本的,是生命的一切动力来源。我们每个人都在无意识中做着这件事。
        徐辉老师最后强调,对日常生活进行观察研究,深入到生本能和死本能的关系中,会有更深层次的看法。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生本能和死本能相互纠缠、同时存在的这样一个场景。注意到这一层面,我们看待问题就会与众不同。
        下次读书会计划就弗洛伊德的另一重要著作《文明及其不满》进行深入探讨,欢迎大家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