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北海道大学应雄教授做客艺术理论新视野“名师讲坛”

发布者:王春颖发布时间:2022-10-04浏览次数:312

921日,由我院和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联合主办的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理论新视野“名师讲坛”(第五回)暨中国传媒大学海外学者工作坊在学院会议室正式开讲。日本北海道大学文学院应雄教授受邀做题为“‘差异’的恋爱学与‘信’的恋爱学——今泉力哉、埃里克·侯麦”的主旨报告。

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廷信教授代表学院致欢迎辞,副院长徐辉教授作为与谈人组织学术对谈,教学办主任王韶华教授担任学术主持。本次讲座采用腾讯会议与哔哩哔哩同步直播,不仅吸引本校百余名师生线下聆听,而且吸引了中美日英法等海内外几十所高校师生,近700人同时在线观看。

讲座开始,应雄教授首先引用法国现代思想家吉尔·德勒兹的演讲《什么是创造行为?》,与大家分享了他对艺术学研究的看法。哲学、科学、艺术创作都关乎“创造”,都有自己要去拓展开发的“创意”(idea)。应教授结合日本导演今泉力哉的几部作品,分析导演如何在影像中表达都市青年的恋爱关系,尤其是关于“表白”与“分手”的情感细节,由此引申到恋爱关系中的种种问题。应雄教授指出,今泉力哉在电影中总是在强调恋爱中“剩余”的部分,爱就像除不尽的无理数一样一直存在着,他将这种恋爱观总结为“‘差异’的恋爱学”。此外,应雄教授还分析了今泉力哉如何将日本“漫才”的语言特点运用到电影剧本中,让语言“空转”,把戏剧性冲突转化为戏剧性“尴尬”。

进入第二个主题报告,即侯麦电影中“‘信的恋爱学’”,应雄教授举出侯麦电影《慕德家的一夜》中关于思想家帕斯卡尔“打赌”的议论。他指出,电影中这段关于“概率”问题的讨论附加了一个人生论的次元,这里“概率”约等于“伦理”,“知”约等于“信”,在这种概率的“对赌”中获得了生的勇气和意义。应雄教授认为可以把帕斯卡尔的“打赌”理论放到关于“爱”的实践、选择的层面上。应雄教授也借电影中所传达的“信”的概念,引申到日常生活,以及人生中对“信”的执着。侯麦电影中的“‘信’的恋爱学”,丝毫不亚于哲学的概念与艺术中的创造。

在对谈环节,王韶华教授首先带领大家对整场讲座进行了精彩回顾。随后,徐辉教授提出,一部电影背后是否存有某种思想,某种内核,会影响一部电影的艺术价值。同时就这个话题与应雄教授展开了讨论。在徐辉老师看来,日本的许多电影根植于他们自身的传统,如黑泽明、小津安二郎等,在影片的最后往往会留下一个值得深思的、永恒的问题。用德勒兹的思想来说,这个永恒问题的存在正是“自在的差异”,在影像的背后都有一个原动力在支撑着。同时,徐辉老师也借此表达了他对于当下中国电影的一些思考。接下来,徐辉教授结合今泉力哉和侯麦的电影,表达了他对“‘差异’的恋爱学与‘信’的恋爱学”的看法。这种“差异”是导演留下的一团迷雾,即“恋爱”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无人知晓,是一个永恒的问题;而“‘信’的恋爱学”则更像是一个想象中的天堂。尽管达到这个目标的几率很小,但是帕斯卡尔所说的“打赌”理论则给了人一种“信念”与希望。

王韶华教授也就“差异”、“信”在影片中的呈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她提出今泉力哉电影中形成的差异是一种带有今泉式个性化的哲学,这个“差异”是一种创造哲学,是有个性化的哲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今泉的哲学不等于德勒兹的哲学,但它又符合德勒兹的“哲学是有个性”的观点。同时她认为“信”能够给人一种力量,给人的生存寻找一种勇气。在侯麦的影片中更多表现为人的一种美好的愿望、一种善良、一种美好的暗示。

最后,应雄教授对“‘信’的恋爱学”作了进一步解释,“信”既是一种概率的选择,也是一个人勇气的体现,这种选择是一场人生的试炼。

线下的同学也积极参与互动,大家将今泉力哉与侯麦的影像与相应的哲学思想进行关联,向应老师提出了一些关于艺术学、电影学与哲学方面的问题。应老师也通过电影中的一些影像细节做了一一回应,引发大家对艺术学、电影学研究的新的认知和思考。



*关于工作坊*

中国传媒大学2022年“海外学者工作坊”依托“中传品牌国际影响力提升”项目,是我校“双一流”学科经费资助重点开展的学术活动,通过邀请国际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和科研人员主讲或主持工作坊,引进优质海外教育资源,打造高质量的国际课程,推动我校优质国际课程建设。通过与国外高校间的学术交流,进一步提升中传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服务于学校一流学科的国际化建设。


(供稿、供图:李永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