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育人:艺术研究院师生走进信阳光山茶园劳作锻炼

发布者:王春颖发布时间:2023-05-12浏览次数:88


一亩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妇又盖楼”

房前屋后一亩茶,一塘肥鱼一群鸭”

57日,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师生在光山县东岳村党总支书记杨长家的带领下步入信阳市光山县茶山,从东岳村灰瓦白墙的徽派雕花建筑到绿茵如锦、郁郁葱葱的茶园,师生们真正走向了“田野”,在光山县民间流传的一句句顺口溜中感受到群众脱贫致富之喜与光山产业扶贫模式之新。


信手拈来——采茶初体验

 信阳茶始于周、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清、扬于今,信阳毛尖的色、香、味、形均有独特个性。大家在采茶的时候,主要是捏和提,就能将茶树的一芽一嫩叶采下。”在茶园负责人的引导下,师生们跨上小竹篓,化身小茶农,开启了采茶初体验。

初入茶园,入目皆是绿色的海洋,一层层茶山连接云天,阳光的照射使翠绿的嫩芽泛上淡淡金色光晕。“是这个嫩芽吗?”“是这个一叶一尖吧?” 穿梭在垄垄茶树间的师生们从刚开始的“不敢采”“不会采”到“心静、眼准、脚勤”,将一粒粒稚嫩的芽尖落入腰间的篮中,一捧捧嫩绿的新芽越堆越高,正如光山县“找准路子,迈开脚步大胆做”的致富实践,据悉,光山县油茶种植总面积近30万亩,已带动近30万农民增收致富。嗅着满园茶叶的清香味,亲手采下碧嫩的芽叶,师生们时不时抬头远眺,感受光山县山野间大自然的气息。



香背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个小时了,为什么我的竹篓还能见到底”“我的指尖已经染上了茶树的绿色”……事非经过不知难,看起来“信手拈来”的采茶劳作,在实践中却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力、体力、精力。东岳村驻村第一书记李鼎为师生们讲到。茶叶采摘是第一个环节,也是最辛苦的一个环节。茶农迎着朝阳开始一天的劳作,一斤上好的信阳毛尖,需要四五斤鲜叶原料,拥有四五万颗芽头。每一颗芽头,就代表着茶农的一次挥手,一次掐摘,一次弯腰,除了躬身劳作外,还要经受烈日的考验。

在采茶劳作之后,师生们将竹篓中的付出、收获与喜悦倾倒而出,茶园负责人为师生们详细讲解了茶叶采摘后当天必须进行的杀青、揉捻、干燥等步骤。言农夫之耕,当先利其器,师生们来到茶园的“加工车间”,现代化的科技为提高茶叶供给质量与效益、助推茶区特色发展提供支撑。茶树良种的培育、茶园管理的科学性、绿色防控的技术性,茶杯里每一片茶叶背后,都是无数人的辛苦努力。


劳动育人——让田野成为课本课堂

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美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激昂的时代强音。

如今的光山县,正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的创新点、契合点,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芝麻开花节节高,“贫困帽子摘了,攻坚精神不能放松。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的进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光山考察时的铿锵话语,激励着光山县人民继续奋斗。


在东岳村茶厂的劳作实践让师生们走进田野,让田间地头成为课本课堂,艺术研究院22级艺术史论博士生范琪对此有感而发“这是我第一次体验采茶,劳动成果如此来之不易,这次茶园实践让我更真切的领悟‘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我也还需提升自己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素养,更好的接受锻炼和直面难题。”师生们共同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在劳动中增阅历、长才干、坚意志、熟技能、知荣辱、懂感恩。


撰稿:郑钶璐 

摄影:朱晋熠 潘月淼 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