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京都大学范丽雅教授做客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理论新视野“名师讲坛”

发布者:王春颖发布时间:2024-03-13浏览次数:18

2024311日下午,由我院主办的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理论新视野“名师讲坛”(第三十二回)通过腾讯会议在线举行。此次讲座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附属现代中国研究中心合作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大学文博教育中心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客座教授范丽雅女士担任主讲嘉宾。讲座主题聚焦于“中国艺术在20世纪的日本及西方的传播与接受——以1935年伦敦艺展各国出品为考察线索”。讲座由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廷信教授主持。中国传媒大学部分师生及来自全国各地院校的百余位师生在线听讲。

范丽雅教授首先从1935年的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开始谈起,介绍了伦敦艺展详情包括该艺展的政治、外交及文化效应。通过对相关现象的分析,她指出,伦敦艺展的成功应归功于像劳伦斯·宾雍为代表的英国、欧美汉学家的中国艺术观,他们还深受日本学者的英文著作影响。但伦敦艺展也暴露出英国汉学家们对中国艺术的误读和盲点。接下来范教授透过“日本之眼”的中国画:劳伦斯·宾雍的中国画研究与日本“古渡”中国画为视角,解读20世纪30年代西方艺术界和博物馆界是如何定义理解中国画中国书法。随后,范教授总结了伦敦艺展和中国文人书画在西方的受众情况,并针对为何中国书法这么晚才被西方所认知和接受?为何中国书法名迹没有通过“借路扶桑”传播到西方?给出了深入浅出的解答。

在互动环节,范丽雅教授与在线的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答疑。

最后,王廷信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并再一次对范丽雅教授的精彩讲授表示感谢。王廷信教授指出,中国艺术的对外传播是一个时代命题,其主要目的是要借助艺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理解中国。范丽雅教授的讲座从一个典型案例入手进行剖析,透露出中国艺术对外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可能性,尤其是在1935年,中国尚处在艰难时期,再加上中国艺术的玄妙深厚,西方人理解中国艺术还缺少诸多信息,故而会造成误读及漏读现象。这种现象今后依然会存在。如何让西方及其他国家的受众充分理解中国艺术,还需要诸多努力。这次讲座为艺术研究院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视野和研究路径,对于提升我院师生思考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国际传播认知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名师讲坛在线上师生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