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下午14:30,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主办的“艺术理论新视野”名师讲坛迎来了第三十五讲。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术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郭必恒教授受邀主讲,围绕“文化视域下的中国艺术史研究路径”展开了深刻的学术探讨,并将其新著《中国艺术通史(六卷本)》赠予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讲座由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廷信教授主持,吸引了校内外众多师生的关注和参与。
【讲座概要】
艺术是文化的载体,它除了作为感性观照的形式,还蕴含着审美情趣,情感倾向、思想观念、文化精神、时代风貌。郭必恒教授以文化为切入点,梳理中国艺术史的研究路径,探讨了如何通过文化视角构建和丰富中国艺术史的研究范式,从而更有力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讲座回顾】
讲座伊始,郭必恒教授从四个维度论证了文化视角在艺术史研究中的必要性及深远影响。首先,他以莲鹤方壶、马王堆帛画等经典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艺术与文化的深层同一性,指出艺术作品不仅仅是美学阐释的对象,更是深厚文化内涵的生动呈现。接着,从艺术史学史的视角出发,他指出艺术史作为人文学科的独特属性,天然适合从文化角度加以探索和理解,这一视角为文化与艺术史的有机结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郭教授进一步从艺术创作角度深入探讨了文化传统对艺术价值与意义的塑造,强调中国艺术的核心在于整体文化的观照和文化精神的表达,艺术只有融入文化范畴才能实现其更高的功能价值。此外,郭教授还从学术研究的现实意义切入,强调艺术史研究应自觉承担文化责任,以深度文化意识贯穿学术工作之中,彰显文化精神的厚重内涵。
在讲座过程中,郭教授系统梳理了编年式艺术史、文化式艺术史、观念式艺术史、朝代式艺术史、复合式艺术史等艺术史的研究类型,并提出“文化式艺术史的综合研究法”“文化式艺术史的母题研究法”“文化式艺术史的符指研究法” 等三大研究方法。通过秦汉艺术史的“求仙”“享乐”母题,生动展示了文化如何精妙地融入各个艺术门类,体现出艺术作为感性文化符号的多层意指体系。他指出,文化视域下的艺术史可以视为一套有机的符指系统,艺术作品的风格、审美情趣、情感倾向、思想观念、文化精神和时代风貌都成为这一系统的重要内容,为理解艺术与文化的深层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
讲座尾声,王廷信院长向郭必恒教授表达了衷心感谢,并就艺术史研究如何处理文化普遍性与艺术门类多样性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师生们对文化视角下的艺术史研究展现出浓厚兴趣,在热烈的掌声中,讲座圆满落幕。郭必恒教授以其深入的见解和丰富的案例,为在场听众带来了一场思想盛宴,使大家对艺术与文化的内在关联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为未来中国艺术史研究提供了多维度的思考路径。
撰稿: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