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研究院“AI应用与艺术研究”系列讲座第七期顺利举行

发布者:王春颖发布时间:2024-12-06浏览次数:10

2024124日(星期三)下午两点,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AI应用与艺术研究系列讲座”第七期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徐辉主持,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哲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永谋作为主讲嘉宾。刘教授以“机器情感:我们可以和机器人谈恋爱吗?”为题,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领域的一系列前沿哲学问题。



讲座回顾:探讨机器情感与伦理挑战

在讲座中,刘永谋教授围绕技术哲学与伦理学,提出了关于社交机器人、养老机器人及情感伴侣机器人发展的思考。他指出,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进步,机器人与人类进行深度情感交流可能成为未来生活的一部分,但这一趋势不仅面临技术挑战,也引发了深刻的伦理和哲学思辨。

刘教授详细阐释了“具身智能”“具身认知”等关键概念,这些新兴理论聚焦于机器人与物理世界互动的能力以及情感模拟的可能性。他强调,尽管机器人能够通过算法模拟人类情感,但这种情感仍是基于计算规则的,无法等同于人类的真实情感体验。与此同时,他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人类是否会爱上机器人?刘教授认为,人类的情感是复杂而多样的,因此与机器人建立情感联系是可能的,但这种联系可能更多是一种心理投射,例如“恋物癖”或单向情感。



拓展思考:机器人权利与人机共处的新伦理

在讨论中,刘教授还探讨了机器人权利的潜在议题。他指出,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其外形和行为越来越接近人类,这种“拟人化”趋势可能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如何合理对待机器人,甚至是否需要赋予某种形式的“权利”。虽然这一问题尚存争议,但其重要性将在未来愈加凸显。刘教授提醒,随着情感计算技术的不断成熟,人类需要学会与情感机器人共处,并从技术与伦理的双重视角理解机器人情感的工作机制,这不仅关乎技术如何服务于人类,也关乎人类如何在技术中重新定义自身。



学术对话与启发

讲座结束后,现场师生踊跃提问,与刘教授展开了热烈讨论。师生们围绕机器情感的哲学基础、人机互动的伦理边界以及未来可能的社会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刘教授的学术分享为与会者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启发了关于人工智能时代伦理与人类价值观的进一步思考。


未来展望:持续推动学术交流

徐辉副院长在总结中向刘永谋教授表达感谢,并指出本次讲座以机器情感为切入点,深刻探讨了人机互动的可能性、复杂性及未来趋势,为艺术研究院在人工智能与艺术交叉领域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艺术研究院“AI应用与艺术研究”系列讲座将继续邀请相关领域具有学术影响力的专家学者,致力于为广大师生搭建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的平台。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后续精彩内容。





撰稿:刘宇坤

摄影:王春颖、陆金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