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理论新视野“名师讲坛”第四十回圆满举办

发布者:王春颖发布时间:2025-04-17浏览次数:10

416日,教育部重点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徐新建受邀至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名师讲坛,以《纹绣、穿戴与文化皮肤:西南民族盛装传统》为题,带来一场艺术人类学讲座。活动由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廷信教授主持,现场师生互动热烈,共同探讨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核与数字时代的学术反思。

徐新建教授以西南少数民族服饰为切入点,提出“文化皮肤”概念,强调服饰不仅是物质载体,更是族群信仰与历史记忆的象征。他指出,民族服饰的“盛装”与“便装”之分,本质上是神圣空间与世俗生活的区隔。例如,在节日庆典中,村民通过换装进入仪式场域,服饰成为连接人神、沟通古今的“文化皮肤”。然而,当代非遗保护与商业化进程中,服饰常被剥离原生语境,成为“审美提取”的碎片,面临“去神圣化”危机。徐新建教授呼吁学界警惕文化标本化,主张回归田野,在动态的生活世界中理解服饰的完整意义。

讲座中,徐新建教授以多学科视角剖析民族服饰的演变逻辑:从艺术学的视角来看,民族纹样被“提取”为审美符号,成为现代设计的灵感来源,但过度艺术化可能割裂其文化整体性;从民俗学的视角来看,穿戴行为是族群身份展演的核心,火把节选美、泼水节浴佛等仪式中,服饰是“活态”的实践语言;从人类学的视角来看,服饰作为“使人成人”的文化工具,揭示了人类从“自然皮肤”到“文化皮肤”的进化逻辑。  

面对数字时代的冲击,徐新建教授提出深刻反思:当“人工外脑”逐渐取代人类思维,肉身与皮肤的意义何在?他指出,人工智能的“无皮肤”属性正在消解人类的具身性,而非遗保护、艺术乡建等实践若仅停留于符号挪用,将加速文化本真性的流失。讲座以哲学命题“什么使我们继续成为人?”结尾,引发在场师生对技术伦理与文明存续的广泛讨论。

讨论环节中,王杰文教授从“表演理论”视角出发,认为服饰展演是族群身份的自由表达,非遗实践应打破权力垄断,倡导多元主体参与。现场学生围绕旗袍美学、非遗困境等话题提问,徐新建教授鼓励青年学者在技术异化中坚守人文温度。

 王廷信教授在总结中对徐新建教授表示感谢,本次讲座不仅为艺术学研究注入人类学的品质,更搭建起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桥梁。讲座中关于“人工外脑与数智皮肤”的前瞻讨论,为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化焦虑提供了富有启发的思考。


 本次讲座的举办为我院落实学校人工智能行动计划、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艺术理论研究相结合的举措。


 撰稿:刘宇坤、陈忆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