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 《智慧旅游场景下的艺术创意与管理人才培养》 上海阶段培训圆满完成

发布者:王春颖发布时间:2025-09-08浏览次数:17

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中国传媒大学主办、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指导,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杭州市西湖区古荡街道共同协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智慧旅游场景下的艺术创意与管理人才培养》,于85日至810日在上海顺利完成第阶段培训课程。学员们深入行业一线,走访多家代表性企业与文化场馆,开展多场专题座谈与现场教学。内容涵盖红色文化、数字科技、沉浸演艺、艺术展览等多个领域,充分体现“智慧旅游+艺术创意”的跨界融合特色。

本阶段培训首站赴中共一大纪念馆,在感受红色文化氛围的同时,重点学习该馆如何以数字技术赋能红色资源的现代传播。纪念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推行“科技+”战略,构建红色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机制,是红色文化智慧旅游开发的重要实践案例。

研学活动尾声,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宣誓大厅内,项目负责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刘京晶带领培训班全体党员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进一步强化了学员的党性修养与使命担当,为后续学习注入了坚实的精神动力。

随后,分别走访调研了拉法耶文化艺术中心、上航旅游集团、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米哈游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EKA·天物及西岸梦中心等。参访单位涵盖文化科技龙头企业、中小型文创企业及艺术园区,全面展示了智慧旅游在多元业态中的实际应用与未来发展潜力。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正重塑旅游体验方式。本次培训深入考察了各类具有代表性的沉浸式展演项目,展现“艺术+科技”的广阔潜力。上海博物馆东馆《山水江南》展览运用数字技术打造多媒体沉浸空间,以现代视听与交互手段让文物“活起来”;《大卫·霍克尼:更大,更近(当然不是更小更远)》通过数字媒介重新定义观众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为智慧旅游场景下的文化艺术体验提供了创新范式;《精绝七日——新疆尼雅遗址数字大展》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展陈,为古老而神秘的西域历史文化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只此周庄》行浸式多维空间剧融合投影、全息、环境特效及动态舞台机械,构建多维表演场景,为古镇文旅创新树立可复制的模式。

期间,项目组邀请中共一大纪念馆信息管理部副主任毛文琦、光禹莱特数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栋杰、上航旅游集团副总经理戴嘉瑶、OUTPUT副总裁兼内容总监韩溢文等行业专家进行现场分享与座谈,围绕文博文旅创意设计、用户反馈机制、科技赋能与沉浸体验开发等前沿议题,开展多场深度交流与探讨。

通过此次培训,学员不仅拓宽了行业视野,增强了对智慧旅游前沿动态的认知,也进一步掌握了将文化艺术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创意的实践路径。上海阶段培训课程的顺利实施,有效推动了高层次、复合型艺术创意与管理人才的培养。下一步,项目还将继续开展杭州无锡等地的培训与实践环节,持续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艺术人才培养新模式。

撰稿|刘宇涵

摄影|李睿晗孙雨帆、刘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