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8日下午,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60余名师生赴北京松美术馆开展学术实践活动,其中包含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及校级策展社团本科生代表。师生团队受邀参观张晓刚大型个展“读者与作者”,通过深度观展与专题研讨,在艺术现场开展沉浸式教学,实现美学认知与传播素养的双重提升。

在松美术馆策展部宋歌老师的引导下,师生首先参观美术馆主体建筑。纯白几何造型的建筑体与199棵古松构成了优美意境,实现极简主义设计与自然生态的共生美学。步入张晓刚个展空间,艺术家横跨半个世纪(1975-2025)的创作轨迹在灰色基调中渐次铺陈。策展团队通过时空折叠的叙事手法,使观者在“读者”与“作者”的双重视角中穿行,在油画、装置及文献档案构建的视觉场域里,感受时间在笔触间的凝结与流动。


随后的学术研讨会上,松美术馆执行馆长李克非、策展部宋歌与艺术研究院教师张慧喆、苑笑颜展开跨领域对话。苑笑颜老师代表学院师生致谢时强调,本次馆校合作有效拓展了《博物馆文化生产与艺术传播》等课程的实践维度,给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参观交流机会。在问答环节,师生围绕张晓刚作品的符号系统、中国当代艺术史坐标及策展方法论展开探讨。李克非馆长以“大家庭”系列创作为例,解析艺术家与策展团队的协作机制,并鼓励青年学子建立观看的坐标系,既要在艺术史脉络中定位作品,也要保持个体感知的鲜活度。



活动落幕时,美术馆建筑在暮色中愈显纯粹。正如户外装置《风的事件》所隐喻的,艺术的影响力虽不可见,却能在观者心田播撒下美的种子。此次实践教学通过构建艺术现场与学术思考的共振场,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课程建设提供了创新性的教学范本。

撰稿|李奕然、苑笑颜
摄影|龚俐、赵彦博、王雨乔
排版|陈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