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道大学应雄教授做客中传艺术理论新视野“名师讲坛”

发布者:王春颖发布时间:2025-10-31浏览次数:10

10月30日下午,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名师讲坛”第四十二回成功举办。作为我院秋季学期读书周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讲座特邀日本北海道大学文学院应雄教授担任主讲。应教授以《从细节到概念的创造——费里尼与电影音乐,三宅唱与“运动量”》为题,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极具启发性的学术分享。讲座由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廷信教授主持,副院长徐辉教授作为与谈人组织学术对话。现场座无虚席,学术氛围浓厚。

首先,应雄教授以艺术作品中的“细节”为切入点,结合自身学习经历,提出在艺术研究中需特别关注细节。他以电影为例,指出在探讨电影这类艺术作品时,撰写研究论文的首要任务是评估作品的价值。其中,一个关键的标准是作品是否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即能否令人感动。如果研究者自身都未被作品打动,一般很难撰写出高水准的学术文章。他继续提出,仅仅被作品感动仍是不够的,还需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在影像研究中,精准捕捉细节是触发感动的关键所在。

应雄教授以费里尼的《八部半》为案例,深入解读了该作品中声音·音乐运用的“玄机”,并援引吉尔·德勒兹的“晶体—影像”理论对其影像肌理加以阐释。在影片中,作为主角的导演难以从平淡乏味的现实生活中寻得生存的愉悦感,致使影片频繁切换至现在、过去与幻觉相互交织的场景。导演的烦闷与苦恼在影片中吵嚷与幻觉的游离。影片借助音乐和场景的切换,展现出导演难以摆脱的烦恼处境,以及他在现实与幻觉之间的挣扎状态。应雄教授指出,费里尼的电影不同于雷诺阿,他更加关注如何进入晶体状态,而非如何走出。在其影片中存在大量入口,展现出现实生活的无趣与进入晶体状态的渴望。费里尼的电影通过大量入口进入晶体状态,而其中过去的部分充满活力,这与其他导演试图摆脱过去的主题形成了鲜明对比。

随后,应雄教授以导演三宅唱的作品为例,探讨了电影作品中的“运动量”问题。他认为,电影的核心要义在于运动,导演的创作目标是确保镜头内具备最大运动量,而非关注元素是否与叙事直接关联。画面中的运动量越丰富,画面就越显生动且符合逻辑。在电影中,诸如路人、货车等虽与叙事无直接关联,却被有意纳入镜头。它们并非毫无价值。运动量本身如同永远除不尽的无理数,其所引发的变化构成了电影、艺术和人生的本质特征。

在对谈环节,徐辉教授首先对应雄教授的演讲内容进行了回顾与总结,认为应教授从世界电影史的优秀影片中捕捉“细节到概念的创造过程”,对艺术学研究具有积极的启发性。他进一步补充到,在中国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对细节的考究同样广泛存在。我院王韶华教授、王玉辉副教授、陈忆澄副教授及杨迪副教授,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与应老师交流了多个细节问题,包括中国传统文论中的“象外之象”与西方理论“晶体—影像”的关联、电影与文学的互动关系、以及电影与音乐的交融等。

我院同学也积极参与互动,大家围绕人工智能影像、当下影视产业、影像学研究与哲学思想的关联等议题向应老师积极提问。应雄教授结合自身的研究实际,逐一回应,激发了大家对艺术学研究的全新认知与思考。

最后,王廷信院长就本次讲座发表总结性讲话。他从学术研究的视角出发,认为应雄教授的研究对当下从事艺术研究的学者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他认为,学者应当具备主动钻研的意识,能够从艺术作品中挖掘细节,从艺术作品本身展开研究,避免陷入空套理论的困境。同时,他提出研究者不应仅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还应广泛接纳自身兴趣范围之外的事物,具备从一个层面联想到另一个层面的能力,如此方能发现新问题,撰写出有价值的文章。

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本次讲座不仅是一次对影像艺术的深度探讨,更是跨艺术门类研究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的宝贵机会。未来,艺术研究院将持续以“名师讲坛”为平台,邀请国际一流专家学者,为中国的艺术学研究注入更丰富的国际视野。


供稿|李浩康

摄影|李浩康

排版|陈铮